也许再过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回头来看今年的股市,会发现10月份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时点。10月的上中旬,股市不断下跌,直至跌破2016年初实施熔断制度时所创出的低位。也就在这个十分严峻的时候,有关部门果断出手,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,重点化解了由于股票质押爆仓所带来的风险,并且对部分经营困难的上市公司进行了“驰援”。
很多人把中央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及央行、银保监会、证监会所采取的措施称之为“救市”,股市因此而止跌的位置,也就被称之为“政策底”。虽然对于这是否可以算是“政策底”,或者进一步说,股市有没有“政策底”,市场在相当程度上还是有争议的,但不管怎么说,绝大多数投资者还是认为,市场在这里是形成了“政策底”,其具置就是2018年10月19日的2449点。
然而,在这以后股市虽然是有上涨的,最多的时候也有近300点的涨幅,但是相应的行情却并不稳定,特别是进入到11月中旬以后,行情开始掉头,有一种再度考验底部的态势。股指不但没有站住2700点,而且2600点附近也出现了反复,多次退回到2500多点的区间。换言之,从技术上讲,股指再跌一下,破位2449点,大约也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。这也就是说,虽然“政策底”被认为是形成了,但是“市场底”则还没有真正形成,行情还有考验底部支撑的内在要求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“政策底”并不等于“市场底”,而且两者之间是存在距离的。
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说也是正常的。所谓的“政策底”,通常是指政府部门采取一些措施,化解了股市继续下跌的风险,同时向市场上的投资者发出明确的稳定股市的信号后,股市出现止跌反弹的情景。应该说,这里有人们对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的认同,以及这些措施所产生的作用,同时也有做多情绪被调动以后所激发出来的投资热情,以及由此形成的买方力量。显然,基于情绪所形成的买方力量,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来自基本面的有效支撑,很可能会快速衰减。也因为这样,当“政策底”出现的时候,如果与基本面的改善存在较大的时间差,那么因为政府行为而引发的股市行情,就未必一定能够持续,因为要让投资者真正开始放心地投资股市,仅仅有政策是不够的,还是需要来自实体经济的基本面支持。因此,在市场实践中,“政策底”早于“市场底”是很常见的,而两者之间的时间间距,也许就几个月,也许可以长达一年以上。
不管是几个月还是一年以上,可以肯定的一点是,“政策底”的出现相对来说是主观上的作用更大一些,而“市场底”的出现则需要经过反复的磨砺。10月下旬以来政策面的改善,为股市的基本止跌打下了基础,但这种改善要作用于实体经济,是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。而就股市来说,投资者经过了短暂的兴奋以后,毕竟看到的还是部分公司不佳的盈利数据以及资金面的捉襟见肘,因此股市上涨以后必然会有调整,进而在底部区域反复拉锯以夯实基础,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“市场底”。现在有人认为股市要到明年二季度以后才会有行情,这也许就是表达了对那时形成“市场底”的一种判断。当然,要真正判断出“市场底”在何时出现是不容易的,但既然“政策底”有了,相信“市场底”也不会太远,作为中长线的价值投资者,现在是到了可以积极行动起来,认真分析市场,研究投资机会,并且逐步展开布局的时候了。
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。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证券之星对其观点、判断保持中立,不保证该内容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数据及图表)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、真实性、完整性、有效性、及时性、原创性等。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股市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,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,请发送邮件至,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。